广西壮族自治区助行类辅具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图为广西康复辅具中心
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 337.51万人,估计需要助行类辅具的残疾人有135万人。持证残疾人总数为100.18万人
广西老年人口进入快速增长期,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预计到
2021年底,预计全区60 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将为797万人左右,占常住总人口比重 16%左右,其中全区80周岁以上人口将为120万人左右,占老年人口比重15%左右。60 岁以上老年人口中约有20%需要助行类康复辅具进行康复护理,到2021年底需求将逾150万人。
一、广西助行类辅具产业总体分析
现今高端辅具均被发达国家所垄断,国产品种少、档次低、品牌认可度不高、质量有待提升,中低端产品可靠性不能充分保障。尤其是助行类产品低端化严重,智能化助行辅具产品方兴未艾,但仍缺乏统一标准。产能过剩、低价竞争导致助行辅具全面退化。
目前广西境内的助行类辅具,主要来自于广东的许多企业,辖区内唯一一家专业生产种类较齐全的企业是广西平果超能电子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年产手杖、腋拐、助行器类辅具约200万件,产品以出口为主,主要出口到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一)手杖
手杖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而发展。但是,行业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产品价格较低,一般为20元-200元不等,甚至个别产品利润空间只有几元。但是低价格竞争阻碍了手杖行业开展适配技术服务。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残障人和老年人使用的手杖没有适配过程,丧失舒适度。
(二)假肢
国内企业往往一味模仿,缺少真正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特别是在高端产品 上,几乎为空白。在制作技术上,也普遍引进了国外先进制作工艺和方法,缺乏创新没有品牌。在假肢行业中,大家所熟知的品牌都是国外产,如德国的奥托博克、迈迪,冰岛的奥索,英国的英中耐,法国的宝泰欧,日本的川崎等。
国内的生产企业,不管是零部件加工厂家还是从事装配服务的机构,没有形 成一个市场认可的品牌。在国际假肢材料技术快速发展、装配服务水准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国内企业需要更新发展目标,实现与国际假肢行业接轨的路还很长。
二、广西助行类辅具行业存在的问题
当前福利体系人才队伍匮乏,由于广西尚未建立康复辅具社会服务体系,没有相关法律、没有保险体系支付、没有完善标准体系、没有专业服务机构、没有专业化人才队伍。康复辅具服务应如医疗服务一样,实现一人一方、因人而异的个性化适配。而现阶段我国普遍实施政府大买大送,使之弃置率达 50%以上,个别高达 80%以上。
目前,广西整个康复辅具行业人才队伍匮乏,特别是能将医学、康复、工程、 心理学等多学科融会贯通的专业技术人才少之又少,国内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均不完善。除了专业技术人才之外,行业内领军人才和管理人才也极其匮乏,这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的重大问题。
三、建议
(一)实行定点服务供应商制度
康复辅具服务是一个系统性、连续性、终生化的服务,即对老年人、残障人潜在功能的评估、使用环境的评估、使用康复辅具的适配评估。对于残障人和老年人,获取康复辅具只是康复服务的开头,更要在过程中提供持续性保障服务,康复辅具并非价格最高才最好,也不是功能最强大才最好,而应是最适合的才最好。因此,康复辅具应实行定点服务供应商制度。
(二)建立康复辅具社会福利体系
国际上人均 GDP达到1000美元的国家,基本都已将康复辅具配置纳入了国家医疗保障支付体系。显然,我国完全有能力建立康复辅具社会福利体系,实行康复辅具的“福利 配置”。通过对老年人“按高龄差出资比例配置”的形式,建立老年人初步的康复 辅具社会福利配置目录。对残障人,可按“残障功能适配需求的出资比例配置”的形式,建立残障人基本的康复辅具社会福利配置目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调整配置目录和出资比例。
综上,我国现阶段应该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完善康复辅具社会福利体系。康复辅具服务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救济型阶段”即初级阶段、“保障型阶段”即发展阶段、“福利型阶段”即体系化阶段。我国残障人康复辅具服务已走过30多年历程,应该由“救济型”转变为“保障型”,而老年人的康复辅具服务应属于“福利型”。
(三)加强康复辅具适配服务人才培养刻不容缓
除了重视培养康复辅具设计人员外,还应该同时强化康复辅具适配专业人员 的培养。康复辅具服务只有一人一方、因人而异的个性化适配,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康复辅具补偿、代偿、适应性的功能作用,才能更好的辅助残障人、老年人。
其次,还应培养能够将医学、康复工程学、机械设计学、建筑学等多学科融合的跨学科、跨领域的专业技术服务人才,开展残障人、老年人居家无障碍环境与居家适老化环境改造,应用康复辅具实现残障人生活自理、回归社会、职业重建,实现老年人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只有加强康复辅具适配服务的人才培养才能 实现康复辅具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广西康复辅助器具与康复服务协会 徐凯 广西康复辅具中心 陈涛)